中医情志病治疗的优势
中医情志病治疗的优势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由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也相应增加,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这类疾病,我们称为情志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等,其中最常见的有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失眠症.中医古籍记载有“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名称。指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的质量不满意,并伴有其他相关I临床症状,影响工作、学习或社会活动功能者。近十几年来,失眠症发病率急剧上升。
20世纪90年代初,黑龙江佳木斯精神病院对该地区调查时,失眠症发病率仅为9.8%。1995年,据世界卫生组织对7个国家、15个地区抽样调查人群失眠症发病率,其中巴西为40%,美国为35%,英国、法国分别为25%、30%。在中国。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2002年3月21日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山东等地调查,轻度失眠及显著失眠发病率为43.5%。
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发病因素很复杂,与体质因素、精神心理疾病、环境改变、药物服用等有关。据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调查发现,当今失眠症有五大发病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多为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或受惊吓引起.据1993~1999年上海市中医医院对门诊3批就诊患者3 830例的调查,由精神心理因素诱发的失眠症发病率分别为77.7%、35.9%、51.7%,可见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失眠症占主导地位。
焦虑症是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在神经精神疾病中占了较大份额,几乎近半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焦虑症发病率为2.0%~4.7%。专家预测在未来25年内仍有增长趋势。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言语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是一种情感障碍,属于心理(精神)疾病的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情绪低落,快感丧失,精力疲乏、无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6.1%~9.5%,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或一次以上抑郁体验,15%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可因自杀而导致死亡。预计至2020年,抑郁症将从目前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中的第4位跃至第2位。由于抑郁症患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一旦发病会跃至第2位。由于抑郁症患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一旦发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能力受损,工作能力下降,甚至采取自杀行为,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和影响。
抑郁、焦虑、失眠常采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这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依赖性.长期服用弊多利少。常用的苯二氮革类,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均有镇静催眠和抗焦虑作用,但同时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依赖性,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许多复杂的神经、精神、生理功能紊乱的症状。如记忆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减退。车祸、摔倒引发骨折伤亡事故等。新型的抗焦虑药和催眠药如丁螺环酮、佐匹克隆、唑吡坦等也同样具有较多的副作用。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有三环类.如丙咪嗪、阿米替林,选择性5一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以及西酞普兰等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但有的副作用很严重,如氟西汀常见会加重自杀倾向。这些药物的依赖性、成瘾性、戒断反应等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
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和长期服用的依赖性,为很多临床医师所担忧,因而越来越多的患者求治于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无药物依赖性。
以中医基础理沦为指导,提出“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五脏皆有不寐”等新的学术观点,从肝论治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调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多学科参与研究睡眠障碍及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辨证和治疗。相关研究通过对临床就诊的3 820例患者的调查发现,当今失眠症有五大发病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和“六多六少”的特点(精神亢奋者多,精神衰弱者少;气血旺盛者多.气血虚弱者少;无外邪感染者多.有外邪感染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夹杂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夹杂疾病者少;中医辨证实证者多,虚证者少)。失眠患者白天头晕或胀痛.纯属肝阳偏亢的一种表现。肝亢犯心.则心慌、心烦、口干苦;犯胃.则胃胀、嗳气不舒;犯肺,则呛咳阵作。夜难入眠;犯肾,则尿频尿急,甚则失禁。诸症无不从肝而起,再波及其他脏腑,甚至多脏腑功能紊乱,使临床症状多样化、复杂化,故有“五脏皆有不寐”之说。临床总结出8个常见证型,即肝阳上亢、肝郁瘀阻、肝郁化火(化风)、肝郁犯胃(或横逆)、肝郁犯心、肝亢肾虚、肝亢脾虚、肝亢犯肺。其根源不离于肝,临床辨证立法从肝论治,以治肝为中心,兼顾调整其他四脏,能收良效。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一般归属于情志病范畴.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与先天体质和情志不悦有关,而临床表现为抑郁善忧、情绪不安或易怒善哭等症状。中医学并无“焦虑症”之名,但从临床表现看,焦虑症亦属于情志病范畴,与“郁证”、“脏躁”、“惊”、“恐”、“惊悸”、“不寐”、“百合病”有关,常采用平肝疏肝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