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发展必须深入挖掘中医内核文化
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正常人的心理并非始终纯洁无瑕,有时也会出现变异偏差。心理偏差在未形成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人群中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如果我们预防失当这不仅有损个体健康,还会造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危害;就像那些带有社会性的心理偏差的变异,如迷信、追风、随大流,其影响面更会更广,受害人群会更多。如果我们能有意识有条件地对心理偏差进行防范与化解,这不仅有利于个体健康,也是健全国民素质的有效条件。然而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很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前几年我们一些城市在公布建设“健康城市”的八项标准中就缺少了心理健康的要求。但是,西方社会的先进经验和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应是精神文明和健康城市要求应该纳入的内容。
在我国,心理卫生启蒙运动发轫于20世纪4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但是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水平与海外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在各种医学科普期刊中,心理问题的文章虽有所反映,但都属星星点点,专论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市面上的许多关于心理学专业上面的书籍,您能看到的大多数都是翻译外国的心理学专著。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又经常出现诸如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心理、婚恋心理、家庭关系、工作中人际关系交往、社会心态及其引发的问题等。虽然许多人经常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甚至出现心理偏差、障碍。但是他们却甘受长期煎熬。其中与有些人感到求助无门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已存在心理偏差、潜在着危机行为,而本人并不意识,周围人也毫无察觉,以致出现像大学生马加爵那样的连续杀人恶性事件,惹下祸端、引起社会的震惊。
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是一门立体的心理学,她早上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们的健康应该是形神两方面的。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是一个身心结合,形神相依的整体。人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个方面。精神健康应该是:智力正常、情绪平稳、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融洽、有幸福感、有安全感、有工作责任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社会生活。心理亚健康正是脱离了精神健康的要求,但它还不是某种心理疾病。”显然,人的心理不仅受自身生理、解剖、内在环境变化的制约。也受到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的极大影响。
希望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人们都能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自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欲了解中医心理治疗的相关案例请查询:医学心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