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身疾病—情志不悦失眠案
情志不悦不寐案
【案例一】
马某,女.27岁。2009年12月11日初诊。
[主诉]失眠2年。
[病史]患者2年前感冒后引起肺炎,因看病花费较大,经济压力大,再加与男友关系不和而情志不悦,出现夜不能寐。现每晚睡前服佐匹克隆3.75 mg,好时夜睡4~5个小时,易惊醒,差时通宵不寐。白天头晕头胀,颈项板滞,胸闷,心烦易怒,紧张不安,入睡难时身体发热,月经调,胃纳尚可,大便日行。
[检查]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细弦。血压]s5/75 mmHg。
[中医诊断]不寐,郁病。
[西医诊断]失眠症,焦虑症。
[辨证]肝郁阳亢,瘀热交阻。
[治则]平肝解郁,清热活血安神。
[方药] 加味柴胡龙牡汤合解郁熄风汤加减。
淮小麦30 g甘草10 g 苦参15 g 蝉蜕6 g
僵蚕10 g 天麻10 g 钩藤(后下)15 g葛根30 g
川芎15 g 蔓荆子20 g柴胡10 g 郁金15 g
煅龙骨30 g石菖蒲10 g焦山栀15 g 黄芩15 g
赤芍15 g 白芍15 g 合欢皮30 g 远志10 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 4剂.另落花安神合剂30支。
10 ml/支,每晚睡前服20 ml。
二诊(2009年12月25日):上次就诊后又到西医院诊治,改每晚服盐酸曲唑酮50 mg、艾司唑仑2 mg,同时服中药,夜睡7~8个小时,多梦,恶心不适,颈项板滞,胸闷,舌质微红、苔薄,脉细。原方去黄芩,加制半夏10 g、丹参30 g,续服14剂,落花安神合剂30支,10 ml/支,每晚睡前服20 ml。嘱:安眠药尽量不要加,可采取递减法减药。
三诊(2010年1月15日):停西药.夜寐好时7~8个小时,差时2~3个小时,多梦,心情平静,此次月经不畅,小腹刺痛,胃嘈.大便时稀。12月11日方去蔓荆子.加瓦楞子30 g、海螵蛸30 g、蒲公英30 g、当归lO g、延胡索15 g,续服14剂,落花安神合剂30支,10 ml/支,每晚睡前服20 ml。
四诊(2010年2月26日):停中药10日,夜睡6~7个小时,胃嘈,小腹胀,带下可,大便1~2 FJ一行,偏干。12月11日方去当归、延胡索,加红藤30 g、紫花地丁30 g,续服14剂,落花安神合剂30支,10 ml/支,每晚睡前服20 m1。
【按】 患者因经济压力及情志不悦等因素致失眠,属情志病范畴,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实际上这是一种心身疾病。情志病与肝有密切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为肝功能的概括,包括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调节血脉等。人体肝脏犹如春升之气,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气机疏通和畅达受阻,则以郁结为患,郁于本经则见胸胁胀痛、乳房胀痛、少腹胀痛。在精神方面表现为心烦易躁、焦虑不安、失眠多梦等。治疗上主张“木郁达之”,即条达、舒畅之意。该患者证属肝郁阳亢、瘀热交阻,治拟平肝解郁、清热活血安神。患者服用中药52剂后,逐渐递减安眠药及抗抑郁药,夜寐6~7个小时.夜寐基本恢复正常.再进14剂巩固疗效。
更多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请看:医学心理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