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逼迫儿子撕毁心爱的卡片!揭露中国家庭最痛问题
你能想象:亲手毁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
委屈,绝望,难过到不能呼吸?
假如让你这么做的,是你的父母,还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你好”呢?
你会觉得,这就合理了吗?
“来,继续撕,快点,我觉得很好。”
这是前几天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故事:
一名男孩因为学习成绩下滑,而爸爸觉得是他的爱好害了他,
竟让他亲手撕掉收藏已久的卡片。
从视频可以看到,小男孩身旁一大摞的卡片,已经被撕得所剩无几。
但爸爸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来,继续撕,快点,我觉得很好。”
他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着想,这是为了他好。
于是男孩只好听爸爸的话,一边痛哭着,一边继续撕……
短短几秒钟的视频,却满溢着悲伤和委屈。
“一定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去破坏他最喜欢的东西。”
“不要让他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不要拿他最在乎的东西当作惩罚。”
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不明白:
无奈之下,便想到通过惩罚,来让孩子听话。
但其实,通过摧毁孩子心爱的东西,以此达到震慑效果,
这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报复性惩罚”。
01别做折断孩子“翅膀”的父母
但其实,这种「报复性惩罚」式的教育,在中国家庭并不少见。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一个热搜:
一名初一女孩写了56本小说,加起来总共30多万字,
竟然被爸爸当面撕毁了!
原因是某天放学,爸爸突然翻看她的书包,发现她又带着小说去学校写,
结果一怒之下,这位爸爸冲进女儿房间就是一顿乱撕。
女孩说,她从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说了,所以文科成绩一直很好,但理科成绩差。
爸爸因此觉得她耽误了学习。
这下多年的心血就这样被毁了,感觉自己像失去灵魂一样。
“事后有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但这也是为了女儿好。”
“因为她数学实在太差了,担心再这样下去,女儿以后考不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听到这里,女儿反驳爸爸,自己其实也想学好数学,但就是天生不感兴趣。
而且因为写小说,自己的文科成绩都很好。
可爸爸却坚持表示,等数学成绩提上来才能谈条件。
“别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这个新闻曝光后,
很多人都对爸爸的教育方式感到窒息。
看似和女儿有商有量,实际上却自作主张做决定;
看似在鼓励女儿,实际上却第一时间否定她的所有想法。
这种感觉就像是,
大人硬把孩子的翅膀折断了,
然后对她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走路会比飞更轻松。”
02报复性惩罚,本质上是在对孩子进行隐形控制
是在用父母的权威告诉孩子:
“我可以随便掌控你的任何事情,只有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人生才会更好。”
刚开始可能会跟孩子沟通,一旦孩子有自己的坚持,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去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我都是为你好!”
“我是你爹妈,还能害你不成?”
通过一种软暴力,最终让孩子舍弃自己的爱好或者优势,来满足父母的控制欲。
我想起去年一位网友说过,
他攒钱买了28个手办,没想到父母竟然偷偷把它们都送人了,还理直气壮地说:
“你都多大个人了,还玩小孩子的玩具”。
结果一怒之下,他把爸爸珍藏的茅台也统统倒掉了。
还有一位妈妈曾求助网友,说她的女儿有一本从初中就开始记录的笔记本。
上高三以后,她看到女儿成绩下降了,还整天拿着笔记本写写写,一气之下,她就把笔记本烧了。
结果女儿很多天不吃东西,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跟她说话。
妈妈很苦恼,不知该如何是好。
是不是毁掉孩子的爱好,就可以让事情变好呢?
再换位思考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
假如孩子不让父母玩手机、打游戏、打麻将,把父母心爱的东西毁掉,
父母就能爱上工作,并且事业成功吗?
很明显,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03报复性惩罚,会带来什么后果?
小时候他最喜欢看动画片,但爸妈非常反对,于是和他约定,做完所有作业就可以看。
终于有一天,他完成了父母要求的所有事情,问是否可以看动画片了。
这时父母却在他耳边不停地说,看这种动画片“太弱智了”,还是看书去吧。
后来,他再也不想看动画片,也不敢轻信父母的诺言,也坚决说这一辈子不想要孩子。
后果显而易见。
当一个人心爱的东西被毁,就算以后再拥有,内心的那一份缺失感始终是难以填补的。
就算孩子变得听话了,懂事了,他的心里也会埋下悲伤、痛苦、怨恨的种子,
日后或将以各种方式反抗父母,最终导致亲子之间两败俱伤。
甚至这种伤害,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每个人生阶段的重要决定。
它摧毁的,不仅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某个角落,更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平等和爱。
一名男生说,他从小只要没有按照爸爸的想法做事,爸爸就会反复举例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他的人生又将面临什么难题。
于是,
爸爸说在外漂泊不好,他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去考了老家的事业编。
爸爸说外地的女朋友不好,他就狠心分手回家相亲,娶了同村的一个女孩。
爸爸说独生子太孤单,催着生二胎。
但这次,他没有再按照爸爸的意愿去做,因为他把自己逼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最痛苦的地方在于,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来换取自己的理解。
慢慢地,就算心里难受,他们也会逼自己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
一旦想反抗,就会陷入自我反省:“爸妈都是为我好啊!”
而内心又还在渴望活出自我。
于是内心的冲突不断激化,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04爱是支持,不是支配
我也很无奈啊,这一届的家长不好当啊!
求求大家了,也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一下吧!
当然了,我们都能理解父母的辛苦与无奈。
当孩子不听话,会激活父母内在的无力和焦虑。
情急之下,不小心做了伤害孩子的事。
那怎么做才会更好呢?
在这里我强烈建议父母们践行一下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
他认为: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源于自己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课题做好,互不打扰,那么大家都开心。
比如当孩子沉迷卡片影响学习,怎么处理更好呢?
阿德勒建议,先分清楚,学习是谁的课题?看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就知道了。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学习出问题了,得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父母一旦强制干涉,必定会引发冲突。
当然,这不是让父母们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看待,去沟通,引导孩子找到问题并逐一解决。
比如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张卡片?能不能和孩子约定玩卡片的时间和规则等等。
如果实在影响学习了,也不一定要用“报复性惩罚”这种极端的方式,
或许试着没收起来,等孩子学习好一点,再慢慢归还。
这样既能让他有目标有动力,也不至于影响亲子关系。
总之,办法有很多种,千万不要选两败俱伤的一种。
那你可以试着让自己在心理上独立出来,并认真思考:
什么才是你想要的?
怎样才能实现你想要的生活?
也不要再一味对别人的情绪负责,就算是父母也一样。
你需要学会将情绪还给他们,真正掌控属于自己的人生。
希望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
爱,应该是先知后行。
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
最后,
愿你被爱,
也愿你自由。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转自:壹心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