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不听,要我怎么表达!”亲子沟通为何那么难?
在和孩子沟通时,你会“嘴硬”吗?
孩子愿意听你说吗?你愿意听孩子说吗?
是否感觉每次和孩子还没说上两句话,就闹得不欢而散?
有人这么总结中国亲子之间的沟通特点:缺乏沟通、不善表达、羞于说爱。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亲子沟通也越来越难。
父母总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可孩子却认为:“爸妈做的一切都在阻碍我”。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走出亲子间无效沟通的“死胡同”。
当孩子遇上强势的父母,双方的沟通就会变得不顺畅。
而父母的强硬往往会使孩子:
a.表面顺从,实际叛逆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容易产生“被动攻击”的心态,即表面上顺从父母,实际上用疏离和反叛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b.消极沟通,放弃表达
长期得不到理解、需求不满足的自我压抑,让孩子彻底放弃与父母的沟通,直接“摆烂”。
c.怀疑自己,自我否定
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倾听,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惯性,甚至会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上出现问题。
学会倾听的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幸福感。
孩子的需求和情绪能够被接纳、理解,真正意义上得到父母的支持。
其实,对于人生经历尚浅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指引者,而不是管理者。
“指引”意味着放下姿态,从学习、情感、生活习惯到兴趣理想各方面,跳出“父母”的身份。
有效沟通并不难,可能只是一个说话方式的转变:少一些“你必须、你不该”,多一些“你要听听我的建议吗?”
沟通是双向的,父母在努力改变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孩子的理解。
“没毛病”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将会陪着他们一起,积极地打通和父母有效交流的“通道”。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勇敢说!
父母向孩子大方表达爱与关心,不做“嘴硬型”父母;
孩子向父母诚恳地表达想法和诉求。
愿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愉快地聊天!
(本文转自:“壹心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