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园 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言不由衷的“洋娃娃”
言不由衷的“洋娃娃”
雯雯六岁,上学前班。雯雯是个文静、乖巧、听话、有礼貌的女孩,圆脸、白净、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剪一头齐耳短发,齐眉刘海,加上一双乌黑会说话的大眼睛,像个可爱的洋娃娃。雯雯的爸爸妈妈经营一家电脑公司,每天早出晚归,家务、照料孩子的事就交给了奶奶。奶奶很疼爱孙女,每天放学,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吵着爸爸妈妈买这买那,便问雯雯要点什么,雯雯总是摇摇头。看到小朋友手上拿着刚买的奥特曼或芭比娃娃喜滋滋的样子,眼神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可嘴巴却说“这个不好玩”、“我不喜欢”。邻里街坊都夸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直夸奶奶有这么个孙女好福气,也常常拿雯雯作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可雯雯邻居家的一小学老师却说:“雯雯这孩子太乖巧了,让人有点心痛的感觉”。
[心理点评]:这个老师的担忧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一周岁便能开始区分我和他不再是一体了。大人最爱逗孩子“你手里的糖糖给我吃好吗?”,一岁的孩子虽有些不舍,还是把糖块递了过去,因为他知道这样做就会得到赞许,意味着以后可以得到更多的“糖”。可以说,孩子的“社会化”从一岁就开始了。有的孩子自我中心,任性,即使长大后也不会把握人际界限,不分场合提出各种非分要求,不能与环境很好地匹配,处处碰壁。这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而雯雯恰恰相反,就是“过度社会化”。究其原因,源于父母的爱的缺失。雯雯的爸爸妈妈忙于工作,疏于照料,更缺乏情感交流,在雯雯的内心世界里形成了自己是弱小的,是不值得他人关注、重视、呵护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沉静”下来,变得不再主动表达自己的要求,当有意愿想要获得什么时,便反向表达以避免挫折感。然而,孩子的内心是渴望被关注、被呵护,以及被喜欢、被欣赏的。为了获取他人喜爱,而雯雯这类的孩子则学会,唯有迎合他人、取悦他人,成为他人眼里可爱的“洋宝宝”,这样才能讨他人的喜欢,才有资格获得他人的关爱,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不被忽视。慢慢地,孩子内心压抑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在给人带来快乐的同时,内心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从健康心理角度来说,“乖孩子”有时心理问题更多,而且隐蔽,不易被家人及周围人察觉,长大后才表现明显的心理障碍。
[心理导航]:父母的爱,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是其他无法替代的。一些父母往往以为孩子还小不记事,怎样做都不会对他未来造成什么影响。雯雯的故事提醒我们,你要是这样的家长,应检视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合理需求是否及时察觉,是否给孩子足够的爱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应该多鼓励孩子学会并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需要和真实的情感。哪怕自己的要求被拒绝,爸爸妈妈也会告诉他(她),哪些要求合理哪些不合理。父母也能理解孩子,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孩子,他相信,自己无论怎样都是可爱的。
如此,快乐和自信总围绕在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