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偷”东西,怎么办?
一位妈妈来电,说发现自己两岁多的女儿最近去朋友和邻居家玩,经常“偷”点小东西回来,有时一个小玻珠,有时一个小人偶,要不就是积木、小陀螺等等,不声不响的带回来,搞得对方孩子也闹,场面尴尬不说,最怕孩子养成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坏毛病。自己为此打也打过骂也骂过,还是买改,真是素手无策。
很多家长跟这位妈妈一样,一发现孩子私自拿别人的东西,就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满怀气愤又担忧,生怕孩子走上不归路。
事实上,孩子的“偷”是个假议题,在孩子没有建立起物权概念之前,没有“偷”的概念,对没有物权概念的孩子来说,拿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不算偷。加上孩子都有强烈好奇心和占有欲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就会选择把东西占为己有,与道德无关。
孩子大约在2岁左右,就开始慢慢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不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误以为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自己都可以拿走;另一方面是,很多原本“大方”的孩子突然就变得“小气”,我的东西谁都不能碰,我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能碰,不要分享,更不许拿走“我的”东西。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物权概念呢?
首先,在生活中培养她的主人意识。比如每次给孩子买一件东西时都要告诉她,这是她自己的,并且能够给孩子预留出存放自己物品的小天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确是这些物品真正的主人。
其次,帮助她建立他人的物权概念。要帮助孩子区分,别人的东西也是属于别人的。比如,在家里每天的东西使用和传递时,告诉孩子:这是爸爸的,这是妈妈的,这是奶奶的……让孩子明白他人物品的所有权和“你”“我”“他”的概念。
最后,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无论家中是爸爸、妈妈还是奶奶,要拿孩子的东西时,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强化她的主人意识,同时也告诉孩子,在拿爸爸、妈妈或者奶奶的东西时,也一定要经过爸爸、妈妈以及奶奶的同意才可以,进而教会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分割线……………………………………………………………………
机构简介:广西绿荫妇女咨询中心是经自治区民政厅注册的正规性社会服务机构,成立于1999年,其宗旨是以科学严谨、专业化的心理学及社会工作理论为基础,帮助以广大妇女儿童为主的弱势群体提高社会适应、生活应对能力,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缓解精神压力,排除心理危机,摆脱情感困扰,自信、自立、自尊、自强,处理好恋爱、婚姻、家庭和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业务范围:婚姻家庭咨询、婚姻调解、心理咨询、亲子关系辅导、心理软件开发、妇女儿童维权咨询、妇女儿童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办公电话:0771-5870566
联系人:蒙老师;联系电话15078818823
黄老师;联系电话1307773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