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双11破百亿背后:这种思维,暴露了你贫穷的根源
10月24日晚上8点,在没有任何预热和宣传的情况下,属于李佳琦和李佳琦女孩们的双十一狂欢,在淘宝直播间静悄悄地开始了。
很多人以为,李佳琦停播几个月,加上这段时间经济下行,今年的双11,激不起多大的水花。
但我们还是低估了李佳琦,也低估了大家的消费能力。
第二天各大媒体报道的数据,震惊了很多人。
据星图数据显示:仅预售首日,李佳琦直播间的GMV(拍下订单金额)就再次突破百亿。
新闻下面的评论,有在感叹“全世界都有钱,唯独自己穷的”:


有懊恼自己没占到便宜的:



也有人不懂,为何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大家的消费力却有增无减:


为什么平时总高喊着没钱的人们,在大促面前却依然冲在前锋呢?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聊一聊:
惊人的销售数据背后,透露着当下怎样的消费现象?
“高配生活”,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都贡献给了双十一。
更惨的是,到时付尾款,她还要用一笔花呗才够。
长叹一口气后,便是老调重弹:“工作五年,月薪过万,一分没存。这可咋办呀!”
接着,开始细数自己这个月的开销:
“5号交2000元房租,10号还3000元花呗,30号还4000元信用卡……”
上有房租贷款,下有宠物要养。
我忍不住问:“那你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不能省着点吗?”
她听完一脸委屈:“工作和生活都这么憋屈了,干嘛不对自己好一点?”
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
与大多数人一样,她一直觉得:
高质量的生活就是尽情花钱对自己好。
殊不知,这种“高配思维”,毁了多少年轻人的自由。
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大约40%的年轻人都处于月光状态,而且这个比例每年都在上升。
这个群体的工资到哪儿去了呢?
聚餐,旅行,买衣服,买化妆品,养宠物,健身…..
除了月光外,还有一个数字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负债。
据调查,如今中国14亿人口里,就有7亿人负债。
截止到2021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没有偿还的金额高达1500亿,这还不包含其他的信贷产品。
也就是说,平均负债超过18万。
其中90后超6成拥有实质性负债,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群。
更可怕的是,被远超当前经济能力的消费欲望绑架后,越来越多人变得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直到走投无路。
某大一新生想去旅游但缺钱,于是在某借贷平台上借了3000块钱,打算放飞自我。
可回来一看,连本带利总共要还上万元,他彻底傻眼了。
学生嘛,哪里有钱还。
于是他拆东墙补西墙,不停地从其他平台借钱还款,最终利滚利到了13万元。
最后,不堪压力,他选择了跳楼轻生,幸好被车棚挡了挡,才死里逃生。
类似这样的事件,在我们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包括我自己,也曾被“高配生活”的错觉欺骗过。
觉得要舍得花钱,要对自己好一点。
还总对自己说:年轻时看到喜欢的漂亮衣服和化妆品不买,难道要等到老了才来打扮吗?
结果,每个月都有还不清的债务,从此告别了安全感。
我们以为,花明天的钱,可以圆今天的梦。
可没想到,让梦破灭的,恰恰就是提前花完了明天的钱。
“高配生活”,人人都想要。
但如果暂时没有“高配”的能力,却强行拥有高配生活,我们的人生很可能因此被毁。
为何我们会被“高配消费”绑架?
我们一边在“负债”下丧失了自由和幸福感,一边却溺在“高配人生”的幻想中不肯醒来。
这是因为,我们的价值,一直都在被消费定义。
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等一等,互联网》。
里面几位主人公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触:
24岁男生小何,从小成绩优异,毕业于985大学。
农村出身的他,曾经最奢侈的享受仅仅是吃肯德基。
但是,在见到大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后,一步步迷失了自我。
他开始买最新款手机,去网红地旅游,甚至买了梦寐以求的车……
这样的生活,让他感觉倍有面子。
可一切的享受都是有代价的。
最终因为资不抵债的高配生活,他欠下整整20万的债务。
不得已,他去了吐鲁番某小学担任语文老师,靠3000元的工资,苦苦存钱还债。
他还想读书,考研,以改变命运。
可一想到身上背的债务,他只能自嘲:
“30岁前,我的人生不属于我自己。”
读书时,他嫌南方的宿舍太热,没有空调。于是每个月花1000块在校外租房,生活过得比同学滋润几百倍。
但毕竟,这不是他一个学生能承担的消费。只能通过借校园贷来维持。
结果,欠债3万元,连本带息5万元。
而他说的一句话,更是让我收起了对他的同情:
“我不恨那些平台,没有他们冒风险继续给我借钱,我就没法还清钱。”
挺悲凉的。
我们的价值,好像只能通过“高配生活”展现,哪怕背后的代价是自由。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麻衬衫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如果一个上班的人不穿麻衬衫,别人会嘲笑他穷到丢脸,脑子有问题。
如果你缺了这种证明身份的象征,没有人会觉得你值得尊敬。
当年的麻衬衫,现在变成了化妆品,高端手机,名牌衣服……
非必需,却又令人享受。
当周围的同龄人,口红一买全套,人手一个过万名牌包,几千元的手机耳机电脑一年换几次。
如果我们始终保持“低配人生”,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但很少人关注到虚荣背后,是过低的自我价值感,是对得到他人赞美,嫉妒,关注的渴望,行为管理学教授Niro Sivanathan,曾找来150名大学生做了一项实验。
他告诉其中一部分人,你成绩实在太差,排名垫底。
这群感到受挫的学生,在看到一张专业摄影师拍出的独一无二的照片时,购买意愿比那些被告知评分良好的学生高很多。
Niro Sivanathan认为,当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们会更想通过消费奢侈品来挽救自我危机。
其次,是“社会比较”,让补偿性消费成为了填补空虚的“万能药”。
社会比较,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
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以此确认自己的属性定位。
这个过程隐含着“被肯定”的情感需求,但事实上:
越是向上比较,你的自我评价就会越低。
一开始,我们用买多少口红,来衡量男友爱不爱自己;用买很多令自己心动的商品,来对抗工作压力;用一个商品的价格,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格局。
最后,我们不顾一切,超前消费,过上高配生活,只为了别人一句:
你活成了我理想中的样子。
如何避免掉入高配思维的陷阱?
在这个高焦虑的时代,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
过好“低配人生”的能力。
这并不是说你要衣衫褴褛,或是随便找个单位混口饭吃,更不是浑噩度日。
它是指,你能正确判断自身消费欲望,不依靠外在的消费,来堆砌金玉其外的生活。
德国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曾说,年轻人至少要拥有三种金钱能力:
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局限的能力。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处理自己的物质欲望。
当所有人都在给生活做加法时,我们不妨试着做做减法。
艺术家洪浩,拍过一个系列作品:《我的东西》。
12年来,他每天记录自己买的日用品。衣服,饮料,碗碟……密密麻麻,数量惊人。
他不禁反思,以前物质匮乏,快乐却不少见。
现在,快乐好像只能从物质、消费上找到。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拥有那么多东西?离开这些,我们还能生存吗?
知乎上有位女生,也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以前,她疯狂沉迷购物。最夸张的时候,每天同时下单十几件衣服。
衣柜里塞满数不过来的各种衣服包包,同一款不同颜色都有好几件。
工作了好几年,还是一分积蓄都没有,毕竟月薪仅3000元,每月却要还5000元。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这样不行,痛下心“断舍离”。
跑步机卖了,不用的乐器卖了,多余的家具和衣服也扔了。
为了不让自己买着买着又回到原点,她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东西是必需品吗?我确定要买吗?
每次处理掉膨胀的购物欲望,就有多一份踏实的幸福感。
最直观的体验是,因为不乱买而省下的钱,都够在老家付个首付。
与虚体自恋相对的,是“实体自恋”。
而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只有三个:
我投入地去爱,我投入地去工作,我投入到喜欢到的事情里。
这样,我们才可以感受到自己稳稳的踩在大地上,才可以从容地观察自我,观察别人,包容那些不好的感受。
真正的自我价值,只能来自于内在。再怎么追求外界的关注,也无法从物质上获得真正的价值。
不妨干脆接纳那种一无是处的无力感,坦然接受有些东西自己买不起的事实。
正视自己目前的状态,降低自己的欲望。
体验一下如释重负的快感。
那如何才能学会处理自己的欲望?如何应对购买物品时的选择困难症呢?
你可以试试批判性思维中的五个小技巧(源自B站:【TED-Ed】5个技巧教你养成批判性思维):
1、准确地描述出“你需要什么”。
2、收集信息,权衡信息选项,更好地做出符合你目标的决定。
3、询问批判性的问题,这事是什么,存在哪些假设?我对信息的推断准确吗?
4、考虑潜在的影响。
5、和其他人探讨。这会使我们调整备选方案,评估自己的选择,最终做出明智的决定。
因为每一次人生滚雪球式的崩盘,都由微不足道的事情开始。
那些动辄欠债六七十万的人,的确离我们很远。
但这些欠债5000元,3万元,5万元,不敢辞职,不敢逐梦的年轻人们,却有可能是你或我。
每个人都有消费欲望,它本身并无对错。能否在消费主义的热潮下,正确判断自己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如同那位同事一样,被高配思维绑架过的无数人,都在“后悔”。
“我想存钱买房,我想考研,我想结婚,可是我得先还债。”
如果不是因为对高配生活的盲目追求,人生的选择,也许会更多。
而是一遍遍提醒大家:一定要理性购物,理性消费。
而那些觉得自己冲动消费了的人,也不必焦虑和懊恼,因为无济于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试着对自我有着更清晰的认知,努力开阔眼界,多学习未知,提升自我,那才是真正的“高配生活”。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转自:壹心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