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那么“作”,原来是你没有存在感

不管在生活还是在恋爱中,总有一些人喜欢“作”。

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就会用一些特殊方式去寻找存在感。

比如:

伴侣不回信息就电话轰炸;

伴侣稍有怠慢就又哭又闹;

在人群中表现夸张,穿着打扮另类;

甚至可能会通过自残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为什么我们明明存在,却又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首先,我们与他人的依恋关系出现了断裂。

就像潮汕女孩小鹿。

她是家中的老大,在有个小两岁的妹妹后,妈妈又怀上了。因为妈妈想生男孩。

怀孕三个月后妈妈偷偷做了B超,结果发现还是个女孩,母亲做了引产手术。一年后,妈妈终于怀上了一个男孩。

弟弟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很多欢乐,母亲脸上的愁容也渐渐散开。从小父母对弟弟宠爱有加,小鹿与妹妹从来不敢去跟弟弟争。

强烈的被抛弃、被忽视的感觉一直伴随着她成长,她一直很努力却得不到关注,她也渐渐认为是自己不够优秀。

当她考上名牌大学,进入世界500强的外企,父母看待她的眼光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

她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通过拼命赚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父母除了找她要钱,在情感上还是没有给她应有的爱与支持。

这种从小体验到的被抛弃和忽视的感觉,让她很难寻找到自己的存在。

其次,在群体中得不到归属感。

与人建立关系,并且被群体接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这个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比如,日本电影《滚烫的爱》中,女儿安澄在学校遭遇霸凌。

一帮女孩故意将颜料洒在她的身上,还搞恶作剧,藏起了她的校服,一同鄙视她,羞辱她。安澄开始拒绝上学,害怕进入到那个令她孤单的情境中。

被孤立、被隔离,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一种令人非常痛苦的体验。

最后,自我建构被摧毁。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会一种自我建构。

但生活中的坎坷或者丧失可能会导致自我建构被摧毁。

比如,一个拥有幸福婚姻的人,突然遭遇伴侣出轨或去世,他的自我建构就会深受打击,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

怎样才能获得存在感?

a. 在母婴关系中获得原初的存在感

约翰·鲍比在依恋理论里提到,假如母亲给予孩子的回应是不稳定的,孩子在早期就很难与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长大后也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很难信任这个世界。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称之为基本的焦虑。一个人最基本的焦虑就是存在感的丧失,或者被称为存在焦虑。

在人生最重要的前6年,父母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抱持的养育环境,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安全基地,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孩子被父母看见,是存在感的萌芽。

b. 建立社会归属感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建立一种社会认同。

父母会给孩子起名;孩子出生后百天,父母可能会举办百日宴;孩子生日时会举办生日会……这些仪式都是在增强孩子对自我的社会属性的认同。

当一个孩子感觉到他被父母、整个家族、同伴、学校等团体所接纳时,他就在群体中有了自己的身份。

心理学家罗伯特·纳伯格认为,我们每个人就像在8个关系键上跳舞。

这8个关系键包括了哺乳关系、权威关系、兄弟关系、恋爱关系,以及家族归属、同伴归属、夫妻归属以及意识形态的归属关系。

在群体中,一个人不仅获得了归属感,还可以获得力量。

c. 激发创造力,重新建构自我。

自我是可以重新被塑造的。

在丧失亲人后,我们会感觉自己的生命力也在逐渐消退,似乎自我也随着亲人的离去而消失。而哀悼的过程,就是重新找回自己的过程。

在电影《书写人生》中,一个从小被父亲朋友性侵的女孩,一直生活在过去的创伤中。成年后的她通过与陌生男人建立性关系来寻找自己的存在,却越来越迷失。

后来,虽然遇到了深爱自己的男友,可是她却无法把握幸福,男友最终也离她而去。

在痛苦中,她拿起笔记录自己的成长,用写作去疗愈心底那个受伤的小女孩。

她在社交网站上写下了100天的记录,在书写的过程中,她开始原谅自己,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

存在既在自己,也在群体,归根结底,还是在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当一个人拥有存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呈现。

(本文来源:“壹心理”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0771-588-306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lvyin5870566@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