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与女人的博弈

pic1

男人与女人的博弈

文化与塑造
如果把女人的经历看作一部丰富多彩的长篇小说,那么她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主角。而男人的许 多经历则可以组成一出真正的喜剧。

男人与女人相反,他们羞于谈论内心世界而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津津乐道:男人沉迷于足球、拳击、网 络、个人事业等,却对家务劳动神经过敏。同一个物种,可以进化得如此截然不同。

日本人喜欢用猫和狗来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恋家,不声不响,温柔地待在一处,像猫一样爱 干净,走起路来步态轻盈,不仅充满了妩媚,而且比较自恋和神经质。而男人则像狗一样,整天大喊大叫 ,精力充沛,一帮子五大三粗的乌合之众,在领导面前摇晃着尾巴,但一转身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豪举。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生物学、心理学的原因呢?德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施万尼茨这样说道:“男人是人造 的,女人是自然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是人生出来的,男人是人塑造出来的。女人的品质是天生的,是文化的继承:而男人要想成为男人,则需通过一整套由社会组织的仪式来塑造。例如人生刚开始,男人是一个小孩子,他在女 性社会里成长,受母亲的保护和宠爱,举手投之,他的情感可以自由宣泄,他的行为也是可爱的。

但到了一定阶段,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男孩子就要和女孩子分开,他们要经受特别的磨炼。他们被告 知不许哭,要强忍眼泪,不许撒娇,可以:令酷无情,但要勇敢,不许软弱,要除掉孩子气,尽快成熟、粗犷起来。要学会忍受孤独和痛苦,不能太情绪化 ,总之,有许多的“不”和更多的“要”,原先儿童的角色将在他内心中逐渐消失。

男女性别关系并不是一种对称关系。即女人的一半是男人,但男人的一半绝不是女人。例如,从性别 角色上来说,社会通常会容忍一个女扮男装的女人,但绝对讨厌一个男扮女装的男人。一个女人如果能干 、豪爽、有事业心,社会不仅不会表示反感,反而会相当敬重。女人如果失去自己女性化的东西,如强忍 眼泪,冷酷无情,并不会遭到指责,在我们现代社会文化中,女人的表现早已和男人一样了。如果一个女 孩子表现得很野,而且像个“男人婆”,这样的女孩并不会遭到唾弃。

但是反过来男人要像女人那样,社会却不能接受了。他会被指责为缺乏男性气概,或“娘娘腔”,或 被怀疑做过变性手术。在同性恋问题上也是如此,对待女同性恋者,人们只是不认同,对男同性恋者则绝 对是敌视、厌恶或倒胃口了。社会的文化与塑造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形成影响是如此之大。

女性为何喜欢有人送花?

某男士到一位女士家访问,怀中抱着她喜欢的花束,按响门铃后,女士开门后,扑面送来一束鲜花, 一瞥之下,非常欣喜。在影视剧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女性为何都喜欢有人送花给她们呢?从心理学上分析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花朵鲜艳美丽,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近距离的美的象征。美丽作为礼物赠送;那位女性都会感 到高兴,都会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的陶醉感。
第二,满足了女性爱美的自尊心。首饰项链尽管喜欢,但是没有生命力。鲜花充满了芬芳的生命力,让人更易产生亲近感,女性当然高兴。

第三,鲜花虽美,价格并不昂贵,容易接受。如果男士赠送昂贵的项链或钻石戒指,女性方面会想: 他要有什么用心?容易产生警戒心理或心理负担。鲜花是女性的象征,女人爱美,追求美的象征,所以喜 欢有人送花。

男人为何喜欢漂亮的女性?

时下女大学生的求职应聘遇到一些难题,有些企事业单位对女大学生的身材、容貌、长相也提出了一 定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学历“知本”,还要有“姿本”。这也难怪,你看看当今的影视颁奖仪式、 剪彩活动和奥运小姐的选拔等,美女的商业用途越来越广泛,美女经济正在引导时代发展新潮流,从城市 旅游形象大使到期刊封面女郎,从汽车展上的靓女到擂台赛举牌的女郎。

男人为何喜欢漂亮的女性?其实这个问题很愚蠢,美日两国的心理学者经过共同研究,提出以下五条 理由:

第一,从学习心理学上讲,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例如影视剧中的影星,电视台的主持人,“美” 才有人气,有人气才有前途,因此“美”和“人气”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的反应之一。

第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这是男人的生理自然反应。

第三,与漂亮女性在一起的男人容易得到肯定或好评,因为这个男人必是有某种优点或长处,如钱财 、事业、权利、社会地位等相伴,才能更多地受到美人青睐。

第四,漂亮的女性一般具有较高的魅力,能够给与之相伴的男性产生一种“背光效果”。什么是“背 光效果”呢?就是我们去庙宇看到的神佛像背后有光环等装饰,让人产生敬重感,使人驻足观望,这种心 理影响叫做“背光效果”,也叫作魅力传感。
第五,从精神分析学上说,漂亮有魅力的女性会给我们审美感,引起我们的自由联想。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0771-588-306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lvyin5870566@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