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人物性格心理揭秘

16

中外经典名著中人物性格揭秘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性格令人印象深刻.她得了抑郁症.最后泪尽、身亡,走完了短暂的一生。比《红楼梦》稍晚些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也写维特的抑郁症.最后自杀而死。它们代表了两种抑郁症的常见类别。
对”抑郁症”一词.日前人们并不陌生.但究其实.义都未能深入洞悉。可以说.不身临其境、未受其害的人是难以体会其真正痛苦的:甚至患了此病的人.由于缺少精神医学知识.也会茫然失措.患者不感觉是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先借用文学中的描述.来体会一下人的”抑郁之情”及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
评析: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心理现象的描述,对心理偏差、疾病和障碍,也常有细致的记录,能够反映问题的概貌。心理学中就常引用文学中的典型例子来说事。“维特的烦恼”就是抑郁症。他最终死于自杀。当年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时还引发了社会上一些人自杀,后被称为“维特效应”。类似的文学描写介入心理医学的例子还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伊底帕斯情结”,说一个王子杀了邻国国王,实是他不认识的父亲,又娶了王后为妻,实是他的亲生母亲,被称为“杀父恋母情结”,弗洛伊德借用来指儿童性心理发育期的一种现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因怀疑妻子不贞而杀死了她,过后觉得行为有失,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精神医学上就有了个“奥赛罗综合征”,又称之为“病理嫉妒综合征”。莎翁文学、戏剧中的许多形象都进入了心理医学典籍。麦克白夫人的睡行症(过去称梦游症)。说她“眼睛之门户大开,感知的窗口都紧闭”着。类似的例子不少。中国的小说也渗入心理医学,说“黛玉型人格”,大家很容易体察其特殊表现。
而作为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歌德以长达60余年的辛勤劳作,给人类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他在年轻时写的一本薄薄小书一一《少年维特的烦恼》,使他誉满世界。他在童年受过很好的教育。求学中,他结识了不少当时的文坛巨匠,颇受他们的影响,参加了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等一系列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品,他成为这一运动的旗手。他也参加过一个伤感主义者团体,跟那些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聚会。这些都对成长中的歌德的人生观产牛影响。
1772年6月,23岁的歌德在一次乡村舞会中邂逅了19岁少女夏绿蒂·莎菲·布甫(Charlotte Sophie Buff),对她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他们就是书中“维特”与“绿蒂”的原型。夏绿蒂已与她的男友订婚。歌德因此而绝望痛苦,脑子里不时有自杀的念头。他们分别后.歌德的一位大学同学因恋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绝而自杀,这件事勾起了歌德的心事。此后。歌德又遇到某女作家的女儿.他们从前认识.歌德对她有好感.重逢后两人过从甚密。她年方18.但已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富商——此人原是有5个女儿鳏夫.为人粗俗,对两个年轻人的关系十分嫉妒,与歌德发生剧烈冲突;这令歌德心灵中的旧创新伤又流出“血”来。他愤而提笔,仅花了4周时间便写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情真意切,人物栩栩如生,连作者本人也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小说写成,歌德“感到自己像办完一次总告解一样,心情既愉快又自由”。可以说,他的抑郁情绪经过这次大的倾泻,全部被宣泄掉了。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0771-588-306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lvyin5870566@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