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日子,我们重新爱上了彼此” | 对抗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抱真实的自己
说到“疫情”,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团不到的菜肉、摘不下的口罩,还是蹲在路边的失业中年人?
的确,两年过去了,这片阴霾还会时不时聚拢。
关于伴侣破镜重圆、亲子关系升温和年轻人重拾干劲与梦想。
我们真实采访了4个家庭,他们和你我一样,面对疫情引发的各种不确定性,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然而,他们却趁此机会穿过“旧疾”,在病毒带来的困扰之余,构建了自己的安定与幸福。
“刚和合租室友吵完一架,
小区被封了。”
@小柳,23岁,新媒体运营,坐标北京。
2021年下半年,我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第一次工作、第一次和陌生人合租、第一次和合租室友吵架。
尴尬的是,前脚吵完架,后脚我们所在的小区就被封控了。
和“敌人”同处一个屋檐,我俩都憋了一口气——非必要不共用厨房,用完厨房就回自己的卧室。
甚至把各自的宠物都抱回卧室,仿佛说好了一般,谁都不去客厅。
疫情什么时候清零我不知道,交流为零必须做到。
吵架原因其实很简单:
室友养了一只兔子,我养了一只鹦鹉。
我希望她勤收拾着点兔子在客厅角落的排泄物,她反过来指责我的鹦鹉清晨乱叫。
那还有什么好聊的呢?小屋门一关,你好我也好。
谁想“持久战”刚打响几天,每天在卧室里“自我隔离”的日子,就让我焦虑到抓狂:
没办法,我开始悄悄带鹦鹉到阳台晒太阳,没想到,鹦鹉的便便拉到了她晾晒的衣服上。
我都做好心理准备花钱赔付外加被怼了,没想到她只淡淡回复了一句:
“我把兔子抱出来,咱们一起玩吧。”
好哇。
就这样,我们愉快地度过了封控期的后十几天。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快乐地合租在一起。
要说自己去年的合租风波和封控期的焦虑,现在想来,里面都是初入社会的迷茫,和不被友好对待的恐惧。
“隔离的日子,
我们爱上了真实的彼此。”
@婷婷,28岁,销售,坐标深圳。
我和大宇的婚姻就是大家口中的“两地夫妻”,我在深圳,他在香港,每周末见面。
我喜欢大宇,他就是我这辈子的万里挑一,也喜欢这种个人空间更多的相处模式。
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我愿意结婚的原因——他和他的家庭,都尊重我的选择。
然而结婚不到1年,我们的婚姻就差点走向破裂。
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让原计划年后各自返工的我们被迫待在一个屋檐下,过起了寻常夫妻日夜相对的生活。
高密度的相处模式让我万分焦虑,心生抗拒。
看到大宇T恤上的油点我会心烦、他垃圾收拾晚了我也会心烦,甚至想要无端地对大宇发脾气,就为了看看他是否会被我激怒。
可如果他真被我惹恼了,说几句重话,我又会陷入绝望,感觉自己真是糟糕透顶。
我痛恨自己的反复无常、不近人情。
更害怕面对一脸无奈、不知所措的大宇,仿佛那就是小时候面对阴晴不定的父母的我自己。
复杂的心绪日夜折磨着我,在又一次争吵后,我像逃兵一样,对大宇说:“疫情结束后,我们就离婚吧”。
说完,我躲进了自己的房间,但是这一次,他没有来找我。
绝望中,我忍不住想:是的,这样的我,确实不配得到爱。
我睡了个昏天黑地,醒来看到的,不是离婚协议书,而是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还有我最爱吃的咕咾肉。
我忘记了那时的自己是怎么坐下来,吃了这顿饭。
我只记得那天,第一次和大宇谈起了我的童年、谈起了过去的恐惧、谈起了那些不敢触碰的伤口。
本以为大宇会对痛哭流涕的我感到厌烦,没想到他却说:“老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知道我有多想听你跟我说你的心里话吗?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要和你过一辈子。”
人近而立,体会过很多种浪漫。但是疫情期的那顿晚饭,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我的心,可以和另外一个人如此靠近。
我的婚姻最终没有破裂,而我的冰冷的心,开始复苏。
“还房贷和降薪的短信,
我是同一天收到的。”
@Colin,36,广告创意总监,坐标杭州。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人到中年时常会感觉孤独。因为一睁眼,全是要依靠他的人,而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这句话对我来说一半一半吧,我没有被谁依靠,但也没有人可依靠。
打小我就喜欢万事靠自己。辛苦没关系,自己挣来的钱最有安全感。
疫情前我贷款196万在滨江区按揭了两室一厅,月供1万5,没向家里要一分钱。
谁想疫情来了,薪水直降30%。
要命的是,那个月我还房贷的短信和降薪的通知是同一天收到的,简直是双重打击。
其实我的工资还是足够还房贷的,但是我第一时间开始了“节衣缩食”:
美式变速溶,外卖改便当,烟还是万宝路,但是不管熬夜加班到几点,半包封顶。
为什么?因为我焦虑啊。
那段时间我特别爱逛论坛:
我一方面庆幸自己买房保守,手中尚有存款;
一方面又觉得下一个被裁员的中年人,可能就是我自己。
焦虑让我失眠、头痛、噩梦连连,每天神情恍惚。
直到有一天差点出了车祸,我终于决定去看医生,结果被确诊为焦虑状态。
医生说,焦虑是人类常见而正常的一种生理反应,危机当前,我们为了保护自己,会本能地被唤起焦虑。
疫情期间,产生焦虑情绪的人有很多,重点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心病在哪里。
而我的心病,就是怕极了小时候的苦日子。
哪怕手中“余粮充足”,也会自动脑补出“揭不开锅”的窘迫。
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如果不能够直面内心深处对于贫穷的恐惧,那么我永远也无法摆脱焦虑。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我学着用做手账代替过去单一的记账方式,看着每笔花销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我的不安仿佛也一点点减少了。
最近我的状态好了很多,薪水虽然没调回来,但是,我的精气神回来了!
“工具人变顶梁柱,
我很幸福。”
@爱军,48,大学教授,坐标上海。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虽然我也为疫情而揪心、焦虑,但我不得不承认——
疫情的存在,阴差阳错地解决了我一部分焦虑的问题。
我和父母妻儿,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妻子是全职太太。
父母健康,妻子体贴,孩子懂事,人人都说我过着“满分生活”。
但在“满分生活”背后,我经常浮现出一种感觉:自己只是个工具人。
我需要负责的,只有自己。
家务和育儿?都被妻子和老人安排好了。
每次想帮个忙,得到的也都是一句:“忙你的,不用管我(们)!”
我经常想,努力工作,做好经济支持,就是自己能为这个家做的最大贡献了。
但是我也知道,自己心中始终在意一件事——“除去挣钱,我是否是一个对家里有价值的人?”
直到今年上海疫情,开启了“抢菜潮”。
最开始,为了不让老人辛苦,也为了让我安心在家工作,妻子执意一个人上阵,前往超市“抢菜”。
看着把自己包裹得一层又一层的妻子,拎着辛苦抢来的、一家五口的口粮时,我突然意识到:
无论家庭的具体分工到底是什么,如果这时还做甩手掌柜状,那我就真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工具人”。
就这样,我也加入了“抢菜大军”。
微信群货比七八家做团购、全副武装开车去小区门口领物资,微信群内组织物资兑换…….
我第一次发现家庭生活有这样多的琐碎,却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真实的“存在”。
晚饭时儿子的一句“爸爸你好棒”,我感觉比自己做学术报告都开心。
妻子也说:“过去总觉得不让你插手家务,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但今天让我觉得你也是家里的一分子,我觉得这样的你闪闪发光。”
关关难过关关过
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只关注心灵层面,疫情所带来的困境,也绝非仅有焦虑一个方面。
4个受访人的故事,不过是疫情大背景下的几个切片。
然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面对物资紧缺、病毒传播等外部危机,需要我们携手抗疫、共同解决;
而面对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还需要靠我们的自我觉察、疗愈。
春天到了,祝大家每一日的心情,也是春暖花开!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来源于“壹心理”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