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棱梦》中的悲剧与林黛玉的抑郁质
《红棱梦》中的悲剧与林黛玉的抑郁质
如果说歌德在他享誉世界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只写了维特等少数青年人的悲剧人生,那么与其差不多同时代的<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又岂止维特、绿蒂和自杀者耶路撒冷,就更多得不可数。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社会,与歌德有大致的相似性。中国的封建制度正走向腐朽衰亡,本为贵族的他,家庭破败;家愁国忧使《红楼梦》熏染上浓重的悲剧色调。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 “字字是血”,历经“十年的不寻常”功夫,书是“以泪哭成”的。它反映出作者坎坷一生、孤傲不屈的性格,《红楼梦>中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曹雪芹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的概括,因而写得真切生动,极具感染力。
大观园的空气令人窒息,如鲁迅所说: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一人而已。”封建礼教使得那个备受娇宠、地位特殊的贵族公子贾宝玉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贾宝玉的悲剧并不下于维特,只是以另一个结局表现。“金玉良缘”取代了“木石前盟”,他的“爱不能得”,又“得非所爱”,那种对爱的粗暴干预和剥夺,比维特的遭遇还要残酷。大批的男女奴仆,在被压迫下挣扎,挨打、受罚、投井、触柱,一个个死于非命;公子小姐尽管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们大多走着悲愁不幸的人生之旅。即使最幸运的薛宝钗,最终也落个婚姻不幸、独守空房的下场。
在被封建制度摧残和毁灭的悲剧中,处于《红楼梦》中心的是贵族叛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生活在贵族社会凄风苦雨中的林黛玉,比之贾宝玉,经受着更为沉重的封建礼教的精神压迫。而毛泽东曾经评论:“《红楼梦》里两位主角,一位是贾宝玉,一位是林黛玉。依我看来,这两位都不太高明。贾宝玉不能料理自己生活,连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侍,这种全不肯劳动的公子哥儿,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哭着脸。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
黛玉型人格
此处不打算对林黛玉的人格作全面评价,我们所关注的是她性格的不健康之点,或是某些疾病易病性倾向的方面。
在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时,书中描写宝宝所见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话子胜三分。”简单数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美貌、体弱、多愁、善感和多疑的“病西施”的外表和其内心世界。
多愁善感,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点。她对事物阴暗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十分敏感。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葬花之举并哭诵: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抑郁质的表现。她常一个人对空叹息,临窗流泪,若遇不遂心事,就更容易抑郁不乐,甚至终日以泪洗面。
宝玉挨打后,黛玉哭得两个眼睛像桃儿一般。宝玉反安慰她,更使她气噎喉堵,抽泣地说不出话来。当然这说明她对宝玉情深,但这种悲痛怜惜之情未免反应得过于强烈。
黛玉无兄弟姐妹,自小被父母亲视作掌上明珠,又兼聪明秀丽、颇具才华,这是形成她日后“孤芳自赏”性格的前因。不幸父母早逝,她成了一个失去父母爱抚的孤女。童年环境的急剧变化,在她的心底留下严重的精神创伤, “无安全感”的心态,是形成她日后“多虑善疑”性格的因素。
她不是四大家族的嫡传, “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因此常自怨命薄,感到“我不如人”,这是她性格中“自卑”的一面。但是从地位上来看,她又是主子:而且,她女红针绣、琴棋诗画,样样精通,是大观园“十二金钗”中的翘楚。因此她并不甘心低头,这又形成她性格中“自傲”的一面。
孤苦的身世,傲物的心灵,融合着寄人篱下的极其敏感的心态,再加上那无法向人诉说的情感的折磨,促使她的人格发展偏离正常轨道,造成体弱多病以及性格的悲凉、阴沉、多虑和敏感、猜疑。而她又不肯“安分随时”,她那太不合于封建社会规范的性格,注定了她不幸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