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调解之你为什么还在忍受家暴?

摘要:前段时间,朋友圈被《年薪200万的杭州女高管,被练散打的老公家暴10年!》这篇触目惊心的文章刷屏。到底那些女性为什么要忍受家暴?如何才能跳出这种心理泥潭呢?心理专家谢老师为大家解惑。

你为什么还在忍受家暴

2015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通过并予公布,至今已两年。然而,立法只是个开始,让法律真正起到防止家暴、保护受害者的作用,还有漫长的过程,需要受害者勇敢说“不”。

最近,《钱江晚报》就报道了两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小敏(化名)是企业高管,年薪高达200万。她的丈夫是练散打的,结婚10多年来,每当两人有矛盾甚至仅仅因心情不好,他就会对小敏拳脚相加。而每一次家暴后,小敏都选择了沉默,没有报警,甚至不愿意让身边的人知道。伤得重了,就在家里休息几天,等待自愈。一直到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小敏才找了律师。律师问她为什么10多年都没有报警,她说是“碍于面子以及考虑到孩子的将来”。

另有一名女性的情况和小敏类似,也是长期忍受家暴。她和老公都是大学教授,分别是博士和博士后。妇联工作人员建议她报警,她不愿意,理由是“所处的环境决定不可能因为这种事情报警,报警应该是路上遇到坏人那些情况”。

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大学教授,这样的女性都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她们既不需要依靠丈夫获得生活资料,也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圈,并非必须依靠丈夫才能生活。那她们为什么还是在痛苦的婚姻生活中忍耐了10年之久,既不愿意报警,也没有勇气离开这种生活呢?

忍受家暴背后的心理动因

有人把独立人格等同于独立生活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区域,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比如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独立的时候,往往就是从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开始。但是,如果一个人,像前面列举的两位女性,具备了独立生活、独立经济能力,是否就一定具备独立人格呢?答案是否定的。

人格独立简单来说可包括生活独立、情感独立、思想独立、经济独立和行为独立。上述两位女性,在生活和经济上独立了,但在情感、思想和行为方面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的价值观、判断力及决策力,以至于遭受家暴都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具体来说,“碍于面子”是这类女性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之一。虽然她们有可能会被议论、笑话、幸灾乐祸,但约束她们的还是内在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有时候越是位置高、知识多的人反而越在乎外界评价,想保持在众人面前完美的形象。殊不知别人眼中的形象总归是虚幻,强装幸福只会让内心痛楚加倍。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孩子,这是最不值得提倡的。许多案例表明,家暴家庭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无论是亲眼目睹还是间接知晓,孩子对于妈妈被家暴通常会想去保护,但又无力保护,于是要么跟随妈妈陷入抑郁、恐惧、绝望;要么学习或无意识认同了爸爸的暴力模式,长大后报复爸爸或不自觉地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和对待伴侣。妈妈逆来顺受或隐忍而不去抗争、不去保卫自己最基本的人权,这种坏榜样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保持表面完整家庭的好处。更糟糕的是,如果再告诉孩子妈妈受苦挨打是为了他,那么就会给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孩子会一直内疚,长大后仍感到对妈妈负有责任,在建立亲密关系方面遭遇恐惧、不信任和害怕背叛妈妈等困难。

第三个原因是无法独处和忍受孤独,情感依赖对方。离婚可能短时间甚至长时间变得形单影只,让人觉得凄凉。人是社会性动物,一生都需要和人有联结。对于连短时间独处也无法忍受的人来说,再坏的亲密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强。咨询中,出于这种心理,宁肯挨打或被剥削利用也不愿、不敢主动离开坏关系的女性不少。她们也许会抱怨得很厉害,却不采取任何行动,总幻想对方会改过自新。第四个原因是对未来的恐惧。没有独立人格、不爱自己、价值感低、没有爱的能力的人,必然欠缺建立和维护平等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对未来好的亲密关系不抱希望,再加上现实的困难—她们发现周围优秀、般配的男人都已经结婚了,这会加剧她们对抗争或离开的恐惧。

还有一些较极端的原因:1.病态的受虐心理。她们大多成长于暴力和虐待的原生家庭,不懂健康的关系模式,常常不自觉地找到有暴力倾向的男人结婚,用言语刺激的方式激怒对方。虽然随后挨了打,但主动攻击的滋味,如贬低、嘲讽对方的快感不错,有人还因此获得了掌控感,用皮肉之苦换取了心理上的优势—自己博得同情,占据有理一方,而让对方遭受众人谴责、声讨和唾弃。2.圣母情结、拯救幻想。她们有着类似受虐者的成长背景,不过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企图用原谅、泪水和爱来改造、挽救暴力男,实则她们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改写童年的爸爸。可惜,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的努力都不会成功。

如何走出心理泥潭

第一,女性必须深刻意识到容忍家暴的危害性,压抑被家暴后的负面情绪会极大地伤害身心健康。比如,身体上出现莫名其妙的疲劳、疼痛、疾病;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出现噩梦、失眠、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而且这种影响会扩大到其他方面,如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或完全投入工作和教育孩子。试图忘掉它—这是自欺欺人,家暴带来的身心创伤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回避或遗忘就能治愈。遇到家暴一定不能容忍和逃避,要第一时间面对、处理,视具体情况进行沟通、求助、报警、起诉、离婚等。

第二,破除幻想。绝大多数家暴者恶习难改,不值得原谅,也挽救不了,尤其那些自身成长于暴力家庭或有酗酒、过往暴力史的男性,有些幼稚女性将暴力误解为爱的表达,其实他们多数是冲动控制障碍甚至人格障碍。有些施暴者会在事后痛哭流涕、后悔不已,甚至跪下请求原谅,发誓下不为例。这种情况特别迷惑人,女人很容易心软原谅,但下次他又故态重现。于是原谅和忍耐变成了纵容,恶性循环只会不断升级。所以,必须对家暴零容忍,不能心存幻想。

第三,关于面子。要看清背后自卑和自恋的双重束缚,也要自问:是平安幸福更重要,还是外人的看法更重要?明星的大事件被爆出来时沸沸扬扬,可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被其他新闻淹没,何况普通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没人会对别人的事情真正关注和感兴趣,无论是报警、起诉还是离婚,最多成为别人瞬间的谈资,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面子多半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要么因为自卑太看重别人的看法;要么因为自恋把自己想得太重要,真以为别人那么在意你。

第四,为离开和未来做好准备。拓展人际范畴,发展个人兴趣,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空窗期的孤独和恐惧;同时,个人成长、完善人格也很重要。人的孤独感中有一部分是终极、无法言说的,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不能完全消除。培养对这部分孤独的耐受力,除了接受、面对,就是要学习能够自在地独处。这样,亲密关系就不会成为一种挨打也不敢挣脱的锁链。好的亲密关系势必是既独立平等,也分享、丰富着彼此的生命。

第五,对于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家暴受害者,包括施暴者,光靠自身调整恐怕不够,需要积极向专业人士求助。

文章来源于  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0771-588-306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lvyin5870566@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